English

迎难而上

——常德师院后勤改革剪影
2001-01-15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唐湘岳 通讯员 张曦微 我有话说

常德师范学院的食堂,打饭菜的学生依次排队,职工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,端着饭盒的学生吃得津津有味……98级学生张海说:“现在菜的花色、品种比以前多,味道也比过去好”。常德师院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从食堂开始的。

决心打破这口沉重的“大锅”

常德师院食堂改革以前存在诸多弊端:职工上班迟到、早退、旷工是家常便饭,工作态度常常是“老职工指挥新职工、新职工指挥临时工”,少数职工还贪吃贪喝、损公肥私,“一人上班,全家不饿”。学生反映食堂伙食水准低、卫生状况差,嘴里嚼的经常是“夹生”饭、“煤(没)油菜”。学院每年还要给食堂投入58万元。该院作为一座刚由三校合并组建的本科院校,各方面都亟待建设,但现又面临资金紧缺的情况,在这种情形下,食堂就像一口沉重的“大锅”扣在头顶上。

学院党委、行政领导多次召开会议,研究、商讨,院长朱有志一锤定音:“一定要解放思想,彻底打破这口‘锅’,食堂改革逼也要逼上去”。自此,一场以食堂为突破口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拉开了序幕。

耐心平息这锅“沸水”

食堂要改革的消息传出,种种议论犹如一锅“沸水”:食堂实行承包经营后,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怎样保证?我们岂不成了给资本家打工?改革为什么要从后勤开刀?改革后为什么他们的报酬低于教授讲师?为什么教师寒暑假工资照发,而食堂不开餐工人就没有报酬?……甚至一部分职工闯入办公楼找院领导理论。

改革遇到阻力。怎么办?学院的态度是:作好工作,迎难而上!通过召开座谈会、媒体宣传、个别谈心等方式,不厌其烦地说服、教育广大职工,党委书记杨万柱在院报上撰文针对职工的几种议论作了专门论述。

理不辩不明。经过思想交锋,人们逐渐形成共识:食堂的经营方式和职工的分配方式虽然变了,丢掉的只是“大锅饭”,而不是职工的主人翁地位。“简单劳动”与“复杂劳动”是有区别的。教师教学生、搞科研,从事的是复杂的脑力劳动,要付出很多精力和心血,不能完全按时间的长短来衡量,教师虽有寒暑假,但他们要利用这段时间补充知识,潜心备课,搞科研。

就这样,一锅“沸水”渐渐平息下来。

诚心招纳“掌勺人”

学院上下对食堂改革达成共识后,公开招聘食堂的“掌勺人”就成顺理成章了。去年暑假,学院4次在《湖南日报》上刊登食堂招商引资公告,吸引了10多个单位和个人,食堂承包人终于浮出水面,他叫王观俊。

48岁的王观俊曾任常德市教育学院(现为常德师院成教学院)的总务处处长,1985年停薪留职,外出经商,15年来,他靠自己的辛勤和才干致富了。王观俊的“教育情结”很深,时至今日,他还负担了常德师范学校5个特困生3年的学杂生活费,扶助了常德市工农小学2个没有父母亲的儿童上学。去年8月,见到学院刊登的公告后,就跃跃欲试。他选中学院,学院也选中了他。

在经营策略上,王观俊对我们坦言:“学生就是‘上帝’,办食堂,首先要赢得学生的心”。由于学生新公寓距离食堂较远,许多学生就近在附近的小店就餐,生活无规律,卫生也得不到保障。对此,他每天花100元钱租了一辆小货车,坚持给学生送餐上门,深受学生欢迎。同时,他针对以前食堂的一些薄弱环节,如卫生、饭菜质量、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,建立起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和监督评价体系。在他的经营和职工的努力下,食堂旧貌换新颜。

膳食一块已实现整体承包经营,常德师院不仅每年从它身上少支出58.1万元,而且增收50万元。当然,食堂改革引进的不仅是资金,更重要的是引进了市场经营机制,为深入改革扫清了障碍。引用该院党委书记杨万柱的话说:“就是要用市场这只无形的大手来促进竞争,推进学院的各项改革与发展”。日前,该院学生公寓的招商引资活动也进展顺利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